中国钢铁业危机背后:信心受损、贸易挑战
中国钢铁业危机背后:信心受损、贸易挑战

中国钢铁业危机背后:信心受损、贸易挑战

中国钢铁业危机背后:信心受损、贸易挑战

中国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开发商中国恒大遭遇金融风暴后,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到紧密相连的钢铁行业。 在这场动荡中,一波令人震惊的金融危机冲击了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钢铁行业,导致大量违约。

以四川省某建筑集团为例,该集团承接房地产项目,采购钢材,但未能按时付款。 在试图追回欠款未果后,钢铁供应商诉诸法律诉讼,却发现建筑集团已没有任何可追踪的资产。 此事已引发百余起诉讼,牵连四川省下属钢贸公司11家,累计拖欠钢材供应款超亿元。

雪上加霜的是,另一家公司最近拖欠钢铁货款,涉及金额从数十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钢铁拖欠损失已飙升至300亿元以上。 截至本报告发布时,更多类似金融危机的报告正在迫近,等待确认。 对此,河南、四川、江苏等省的行业协会纷纷发布钢材交易警示通知。

截至15月23日,A股上市钢铁企业上半年财务预测已出炉。 发布预测的4家公司中,预计净利润增加的有6家,预计净利润下降的有13家,预计净亏损的有100家,亏损额近XNUMX亿元。 钢铁行业明显面临低迷,损失超千亿元。 业内人士将这些损失主要归因于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

在钢企苦苦挣扎的同时,钢贸商的处境更加黯淡。 任向军表示,目前经营状况恶化,企业连续亏损XNUMX个多月。 这种长期的低迷已经将信心从悲观情绪侵蚀到几近崩溃。 每当市场有询价或订单时,钢贸企业纷纷竞相压价求生存,风险防范措施集体降低。 这种情况为一系列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当前,国内钢铁市场面临需求低迷、产能过剩、原材料成本高企、钢厂利润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为4.039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27.5亿美元),同比下降9.6%,利润总额骤降至仅1.87亿元元(291 亿美元),下降 97.6%。 从钢厂到贸易公司,整个钢铁产业链目前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

多位接受采访的钢铁企业高管表示,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市场状况与去年相比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总体趋势是“需求减弱、价格下降、成本上升、利润减少”。 一家钢铁公司研发主管李力解释说,“钢铁行业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低迷。 由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率低于预期,钢铁需求自然保持低迷。”

钢铁需求紧随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 新房地产项目的放缓直接影响了钢铁需求,特别是螺纹钢。 行业分析师李光波指出,产能过剩、美联储转向加息周期、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等都是造成当前钢铁市场困境的因素。 然而,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行业的大幅萎缩。

李光博表示,“2021年XNUMX月以来,受周期性、政策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 主要私人房地产开发商正面临现金流限制,一些开发商公开拖欠市场债务。 上下游供应商已经开始只接受现金交易。 这一现象表明,问题并非个别公司所为,而是存在的。 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罗铁军在《中国钢铁需求结构及未来趋势》报告中强调,近年来我国钢材消费量下降明显,预计未来几年粗钢消费量将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 他进一步强调了钢铁需求的结构性转变,预计钢结构、光伏、新能源汽车特种钢等领域将出现增长。 虽然汽车用钢需求可能会出现波动,但这种变化将显着影响钢企的投资方向。

罗铁军强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需要立即关注。 “我国钢铁行业新一轮洗牌——去产能——迫在眉睫。 国际上,发达国家均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和钢铁工业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正常化和过剩钢铁产业的调整。 这个过程没有什么不同。”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钢管产业峰会”上,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厅长李涛透露,我国钢材的实际需求和产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去年下降1%左右,前年下降2%左右。 他预测,未来五到八年,钢铁产量将进一步断崖式下降,从十亿吨下降到六七亿吨。

对于未来钢厂的发展趋势,李涛预计分为三类:一是亿吨以上产能的一线巨头,如宝武、鞍钢;二是产能达亿吨以上的巨头,如宝武、鞍钢等。 产量100万吨左右的二线企业; 产能10-2万吨的三级专业化、创新型企业。 他总结道:“未来钢厂的总体格局将由极少数的巨头(七八家左右)、几十家千万吨左右的中型企业和数百家小型、专业化、创新型企业组成。 全国钢厂总数不会超过3家。 这将是未来钢厂的三层模式,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存策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李永军也持类似观点。 他强调,中国人均粗钢消费量十年来一直保持在500公斤以上。 未来人均消费量可能会在500公斤至700公斤之间波动,呈现长期稳定。 他总结道,“因此,未来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很可能在800亿吨左右波动,不会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当前,无论是“痛苦治疗”还是“截肢”,中国钢铁行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然遭受二次创伤。 这个过程不仅是痛苦的,而且是长期的。 然而,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转型的必然阶段。 陈雷明表示,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问题,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他强调,这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发展转向质量驱动转型的体现,值得深思。

发表评论

您的电邮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