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價格戰和產能過剩,儲能未來前景不明
中國價格戰和產能過剩,儲能未來前景不明

中國價格戰和產能過剩,儲能未來前景不明

中國價格戰和產能過剩,儲能未來前景不明

在價格暴跌和產量過剩的快速發展的環境中,儲能行業發現自己處於十字路口,應對挑戰並尋求可持續增長的機會。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與畢馬威近期聯合進行的行業研究顯示,國內儲能市場爆發式增長,相關企業數量從5,800年的2021家增加到38,000年的2022萬家,其中有數千家。註冊的儲能係統集成商,而實際的儲能製造商數量約為120家。

該領域的參與者眾多,儘管表明市場潛力巨大,但不可避免地導致激烈的競爭,導致價格競相競爭。 這種現象,讓尚未充分開拓藍海機遇的新興產業,在市場全面繁榮之前就已陷入競爭殘酷、產能嚴重過剩的紅海。

就在兩個月前,媒體報導稱儲能係統價格暴跌至1元/瓦時(Wh),而現在,又邁出了一大步,一些供應商宣布0.5元/Wh時代的到來。

近日,在一次公開會議上,儲能電池龍頭企業淳安新能源董事長宣布,今年年底,280Ah儲能鋰電池將上市銷售,價格不超過0.5元/Wh(不含稅),且該價格不會受到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

價格戰不可避免地迎來了產能過剩時期。 高工產研數據顯示,由於產業擴張積極,我國儲能電池產能已突破200吉瓦時(GWh),整體產能利用率從87年的2022%下降至上半年的50%以下今年的。 其中,戶用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更低,徘徊在30%左右。

市場的擴大、原材料(如碳酸鋰)價格的下降、各地區儲能政策的補貼、成本降低以及技術創新等因素共同推動了儲能價格的下行壓力。 雖然這一趨勢可能會導致新能源系統成本的整體下降,但也引發了人們對行業創新和長期發展過早承受壓力的擔憂,尤其是在許多成熟的儲能電站仍難以盈利的情況下。

對於儲能領域來說,價格只是一個維度; 綜合性能因素,包括安全性、產品效率、循環壽命、轉換效率、維護和運行壽命,同樣重要。 開發和實施儲能解決方案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考慮十到兩年以上的使用壽命。 平準化電力成本(LCOE)和未來盈利能力的計算必須考慮整個生命週期。

借鑒太陽能電池板、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的經驗,儲能行業旨在避免重複價格戰、市場洗牌和眾多企業倒閉的陷阱。 該行業的重點在於在市場准入、盈利能力和長期可持續性之間取得平衡。

國家能源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7.33月底,全國新增儲能項目累計裝機容量超過35.8萬千瓦/8.63萬千瓦時。 值得注意的是,僅今年上半年裝機容量就達到約17.72萬千瓦/XNUMX萬千瓦時,是往年累計裝機容量的兩倍。 這一激增凸顯了新能源存儲行業的快速增長軌跡。

業內專家預計,2023年儲能市場招標規模將超過60GWh,預計裝機量將超過30GWh。

與整體價格下跌的趨勢相反,特斯拉的Megapack儲能解決方案價格卻在上漲,訂單延長至2025年。特斯拉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硬件,還在於其向人工智能(AI)技術的戰略轉變。 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能源產品中,實現電池使用情況的實時監督、管理和變現,建立創新的能源產品和技術壁壘。 先進的應用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實時能源管理權限。

特斯拉打造了強大的能源軟件生態系統,包括實時交易管理平台Autobidder、用於預測和優化能源使用的Opticaster以及用於維持電網穩定性的Microgrid Controller,所有這些都有助於運營商增加收入。

隨著儲能行業在價格競爭、產能過剩和創新等充滿挑戰的領域中前行,對可持續和盈利未來的追求仍在繼續。 在可及性、盈利能力和技術進步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仍然是這個充滿活力的行業面臨的決定性挑戰。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將不會被發表。 必填字段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