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储能未来前景不明
中国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储能未来前景不明

中国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储能未来前景不明

中国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储能未来前景不明

在价格暴跌和产量过剩的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储能行业发现自己处于十字路口,应对挑战并寻求可持续增长的机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与毕马威近期联合进行的行业研究显示,国内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相关企业数量从5,800年的2021家增加到38,000年的2022万家,其中有数千家。注册的储能系统集成商,而实际的储能制造商数量约为120家。

该领域的参与者众多,尽管表明市场潜力巨大,但不可避免地导致激烈的竞争,导致价格竞相竞争。 这种现象,让尚未充分开拓蓝海机遇的新兴产业,在市场全面繁荣之前就已陷入竞争残酷、产能严重过剩的红海。

就在两个月前,媒体报道称储能系统价格暴跌至1元/瓦时(Wh),而现在,又迈出了一大步,一些供应商宣布0.5元/Wh时代的到来。

近日,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储能电池龙头企业淳安新能源董事长宣布,今年年底,280Ah储能锂电池将上市销售,价格不超过0.5元/Wh(不含税),且该价格不会受到上游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

价格战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产能过剩时期。 高工产研数据显示,由于产业扩张积极,我国储能电池产能已突破200吉瓦时(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87年的2022%下降至上半年的50%以下今年的。 其中,户用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更低,徘徊在30%左右。

市场的扩大、原材料(如碳酸锂)价格的下降、各地区储能政策的补贴、成本降低以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储能价格的下行压力。 虽然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新能源系统成本的整体下降,但也引发了人们对行业创新和长期发展过早承受压力的担忧,尤其是在许多成熟的储能电站仍难以盈利的情况下。

对于储能领域来说,价格只是一个维度; 综合性能因素,包括安全性、产品效率、循环寿命、转换效率、维护和运行寿命,同样重要。 开发和实施储能解决方案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考虑十到两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平准化电力成本(LCOE)和未来盈利能力的计算必须考虑整个生命周期。

借鉴太阳能电池板、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的经验,储能行业旨在避免重复价格战、市场洗牌和众多企业倒闭的陷阱。 该行业的重点在于在市场准入、盈利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之间取得平衡。

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7.33月底,全国新增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5.8万千瓦/8.63万千瓦时。 值得注意的是,仅今年上半年装机容量就达到约17.72万千瓦/XNUMX万千瓦时,是往年累计装机容量的两倍。 这一激增凸显了新能源存储行业的快速增长轨迹。

业内专家预计,2023年储能市场招标规模将超过60GWh,预计装机量将超过30GWh。

与整体价格下跌的趋势相反,特斯拉的Megapack储能解决方案价格却在上涨,订单延长至2025年。特斯拉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硬件,还在于其向人工智能(AI)技术的战略转变。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能源产品中,实现电池使用情况的实时监督、管理和变现,建立创新的能源产品和技术壁垒。 先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时能源管理权限。

特斯拉打造了强大的能源软件生态系统,包括实时交易管理平台Autobidder、用于预测和优化能源使用的Opticaster以及用于维持电网稳定性的Microgrid Controller,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运营商增加收入。

随着储能行业在价格竞争、产能过剩和创新等充满挑战的领域中前行,对可持续和盈利未来的追求仍在继续。 在可及性、盈利能力和技术进步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仍然是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面临的决定性挑战。

发表评论

您的电邮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带 *